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蒙牛創始人牛根生向國內企業發送了一封萬字“求助信”,講了蒙牛經歷的牛奶下架、奶農倒奶的傷痛的故事。
信中描述道:“天陰沉沉的,不見太陽。一位奶車司機木然地看著汩汩流淌在地上的牛奶,“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國乳業的恥辱,蒙牛的恥辱,我的恥辱。它打斷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鏈,一夜之間讓人們開始“倒過來看世界”。
聞訊后,柳傳志連夜召開聯想控股董事會,48小時之內就將2億元打到了老?;饡馁~戶上。
新東方俞敏洪,火速送來5000萬元。
分眾傳媒的江南春也為老?;饡蕚淞?000萬元救急。
田溯寧、馬云、郭廣昌、虞峰、王玉鎖等等都打來電話,隨時隨地可以伸手援助……
好故事的魅力在于讓聽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牛根生做到了這點,讓蒙?;U為夷。
演講中如何講故事考驗的是演講者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呈現形式。演講者在講故事時可以通過全感官演繹的方法對聽眾的感知進行刺激,達到講好故事的目的。
什么是“全感官演繹”?
根據外感官和內感官的特點,人可以分為視覺型、聽覺型、感覺型三種。三種類型的人在接受外界信息和處理事情的時候有著不同的特點。
視覺型的人看世界,聽覺型的人聽世界,感覺型的人感受世界。這三種類型的感官認識在每一個人身上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在同一個人身上同時存在的。也就是說,除了有生理缺陷(如盲人,缺少的是視覺)的人之外,每一個正常的人都是通過視覺、聽覺、感覺在感知這個世界的。
如果在講故事的時候能同時照顧好三種類型的感官,通過感官的作用讓聽眾通過大腦創造出一幅全息的景象,塑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講故事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如何刺激聽眾的全感官感知?
語言文字的組織
對不同感官類型的聽眾,對詞語的敏感度是不一樣的。視覺型的聽眾對“看到”、“看見”、“展示”、“清晰”等跟視覺相關的詞語更為敏感,因此在講故事時運用視覺描述的詞語更能刺激聽眾的視覺感官。
聽覺型的聽眾對“聽到”、“聽來”、“「?!剐选钡雀?span class='wp_keywordlink_affiliate'>聲音相關的詞語更為敏感,因此在講故事時運用聲音描述的詞語更能刺激聽眾的聽覺感官。
感覺型的聽眾對“感到”、“捉住”、“聞到”、“觸摸到”等跟觸覺、嗅覺、味覺等相關的詞語更為敏感,因此在講故事時運用感覺描述的詞語更能刺激聽眾的感覺感官。
因此,演講者在拿到故事的原版內容之后,應對故事進行相應的加工,把能描述故事進程的謂語或形容詞、象聲詞盡可能用能刺激視覺、聽覺、感覺的詞語進行表達,經過加工后的故事,演講者講起來更容易演繹得繪聲繪色、聲情并茂,從而引導聽眾展開大腦的聯想作用,儲存在大腦里的相關圖景得以再現,聽眾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帶進了故事的場景中。
了解吳帝聰老師《七勢招商銷講班》課程,請加微信:1825490717
